林田山林場位於花蓮縣鳳林鎮森榮里,原名「摩哩沙卡」,
民國二十八年,日本的「台灣興業株式會社」開始了森林採伐,
不同單位相繼進駐,一度是台灣東部重要的伐木基地。
相較於八仙山、阿里山、太平山等等台灣三大林場,
花蓮林田山不管是木材產量、伐木時間與歷史等等,都無法與其相提並論,
林田山過去是花蓮的伐木重鎮,曾經聚集了許多的人在這裡生活所以非常繁榮。
有「台灣檜木之鄉」稱號的林田山,又稱「摩哩沙卡」,
是取日本語的發音,意為「森阪」,是林木茂盛的意思。
「摩哩沙卡」是當年東部地區最繁華的地方,
它像寂靜山林中的一顆珍珠,閃動著外地人的希望。
走訪林田山,處處可見充滿歷史的痕跡。
昭和十四年(民國二十八年),日人在林田山成立砍伐事務所「興業株式會社」,
伐木以支援戰爭所需的造船木料,當時工作人員有四百多人,加上眷屬就多達上千人。
台灣光復後,由國營「台灣紙業公司」接管經營,
四十三年開放民營,四十七年實行分廠分營,繼而成立「中興紙業」,
勤奮的林田山居民,在此時將林場的規模,擴充到比日據時期更繁榮的光景。
林田山林場東鄰花蓮溪,西屏中央山脈,北有木瓜山、東崖山及大檜山,
南以武塔山稜線為界,林區總面積達三萬八千多公頃,劃分為一一四個林班,
主要的樹種是台灣鼎鼎有名的一級樹種,如紅檜、扁柏、鐵衫等針葉林木。
從民國七年開始採伐,至七十年代終止,林田山總共出產了約一一0萬立方公尺的木材。
林場內,蜿蜒的運送木材鐵路,宛若人體一條條的血管,
深入雲霧縹緲的原始林海,將綠色寶藏一點一點吞噬。
森林是大地的守護神,砍伐過度將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。
民國六十一年三月二十日,一場森林大火蔓燒面積達二千多公頃,
烈火狂燒了一個多月,像似林場樹神的集體自殺,希望藉此換來子孫們的安寧與照顧。
六十二年,中興紙業將林田山林場交還給林務局。
自從林場經過這場祝融的洗禮後,林務局改變了政策,不再砍材伐木。
這個當年為安置伐木者而建構的千人規模社區,
隨著伐木事業的衰落,居民陸續外移,如今剩下不到百人。
第二天的行程,吃過早餐之後,我們便在迷路的意外行程之中來到了群山之中....
今早的天氣陰陰涼涼的,進入山區之後反而變得晴朗了許多,
看著路旁許多的樹,打開車窗聞見迎面而來的檜木優香,令人神清氣爽!
林田山,還搞不清楚為什麼要來這裡的時候,我們開始行走。
似乎,我們來到了一個過去的山中小城,
在這裡曾經繁華過,每論食衣住行樣樣都是相當齊全及方便,
而至今仍佇立在此的,剩下翠綠的山峰及老舊的屋舍。
早年這裡聚集了許多各地來討生活的伐木工人,全盛時期人口約有二千人之多,
五十年代時就有幼稚園、國小、福利社、洗衣部、冰果室、免費電影院等設施,
當時小小的山城每天人潮熙來攘往,攤販聚集,熱鬧異常。
到了林務局時代,伐木的數量漸漸減少,
民國六十一年一場森林大火,加速了林田山林場沒落的命運。七十八年已停止伐木。
沒有了工作機會,林田山社區人口急速遷移,目前已剩下不到二百人,風華不再。
我們在木製的平房之中,靜靜地走著,一點一點在這寧靜之中尋找些什麼,
這裡就像個小型的鄉鎮啊,有洗衣部,理髮廳,冰果室等....,
聽學長講著,在這裡的伐木工人的福利都很好的,
除了領取薪資之外,其他關於一些生活上的需求一應俱全...,
這也能夠理解為什麼當時的林田山能夠如此熱鬧及繁榮了。
走著走著有個地方有間小小的雜貨店,擠滿了遊客,
而我並沒有一起走上去,看著小時候也曾喝過的彈珠汽水,我拿起相機拍了好幾張照片....。
透過半透明的綠色玻璃瓶,熙熙攘攘的遊客,撐著陽傘拿著冰棒,
走著走著,後頭的日式木造平房,漸漸地恢復平靜,繼續等待著下一批過客的到來....。
林田山被稱為「小九份」的另外一個原因是,
這裡保留了許多日據時代保留到現在的木造平房,和九份的景色十分相似。
這些木造平房歷經了五、六十年的風吹日曬,到現在仍然非常堅固,
除了是因為居民們採用了防蟲防潮的檜木來做建材之外,
特殊的建築方式,也是它們常保堅固的秘訣。
走過人多的雜貨店,我並沒有停留很久,反而更往裡面走了一點...
也沒再繼續走進去了,耳邊催促的聲音,
我向這個美麗又寧靜的地方悄悄說了聲再見....。
林田山有好些個地方都保留了當時載運木材的鐵路,
鐵路的那一端不知道有著什麼,這是我拍這張照片時的疑問...,
愈變愈窄的鐵路,那頭似乎有著更神祕的東西吧....。
當時的林田山在五十年代時便建有小學,
我們在上到免費電影院時,在旁邊發現了這麼一個看似一塊空地的地方...,
仔細一瞧,我們才發現這其實是座小學,
有司令台也有教室,還有隱藏在權後的遊樂設施,諾大的空地是操場......。
彷彿看到時光倒轉,舊時最愛玩的盪鞦韆及溜滑梯,下了課小朋友都一窩峰地搶著要玩,
我想,許久之前的這裡也是這樣的吧,
唯一不同的是,他們是在群山環繞之下的美麗景色之中玩耍的。
留言列表